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2015-11-24 10:24  (点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是总论部分,要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实质和根本特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及其永葆青春的奥秘所在。帮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本章重点与难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科学性  革命性  行动指南

教学课时

4课时。

思考题

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与难点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

物质  意识  实践  社会生活  联系  发展  矛盾  规律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教学课时

6课时。

思考题

1.如果把小学、中学、大学作为一个过程,请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从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分析这一过程中的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以及这一过程中各个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2.试述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及其在生活和实践中的意义?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科学的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怎样理解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的批判性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5.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以及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试用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规律,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与难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

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值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教学课时

6课时。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实践的特点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3.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5.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实践观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重点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系统,分析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生产力、科学技术等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与难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和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改革  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 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

6课时。

思考题

1.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并总结我国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过程中取得的主要经验。

3.请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商品经济、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本章重点与难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作用;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价值理论;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剩余价值理论;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

教学课时

6课时。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商品两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为什么说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规律是永恒的经济规律吗?

4.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认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准确把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在科学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

资本集中与垄断;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点和实质;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教学课时

6课时。

思考题

1.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外资会输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吗?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8.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9.有人认为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本章重点与难点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可能性;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巴黎公社  “一国、数国率先胜利”论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新经济政策  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

教学课时

6课时。

思考题

1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对早产论是如何认识的?

2.试析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3.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复兴之路?

4.试述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7.无产阶级政党是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和风格的党?

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本章重点与难点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关键词

未来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教学课时

6课时。

思考题

1.在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作过描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展望与以往这些描绘有何本质区别?

2.西方有的人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宗教信仰混为一谈,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一种新的宗教,断言共产主义理想与宗教的天国一样,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你对此如何看待?应如何认识共产主义理想与宗教天国的本质区别?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理想最终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3.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缈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4.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5.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

 



   
 
 
Copyright © 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 邮编:232007 电话:0554-6683818(3818) E-mail:szb@aust.edu.cn